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地方特色的丧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地方特色的丧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传统文化本来就是要“取之精华,弃之糟粕”,而殡葬文化近年来都是备受诟病困扰的,而我还是觉得其有“光芒”的一面
中国人向来就讲究“仁义”,“厚德”,“天大地大,人死为大”,很平常的一个老百姓,生前默默无闻,人死饭门开,就算平时跟他有过节的,有怨恨的,不用请!大家都自觉过来帮忙,风风光光的为他操办一场葬礼!
殡葬习俗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孝道文化,孝文化是我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古代有,“守孝三年不出门”,为官者也要“带冠丁优”!而现在也是,不管在哪里工作,一旦家中老人病故,同样千里奔丧!百善孝为先,一场丧事,就是后代子孙行孝之大礼,规模,排场自不必说,单看守灵、扶灵、哭丧的动作,神态就是这份孝心最好的体现!
还有就是里面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传统的灵屋制作人,濒临失传的手工技术,小时候见过,里面骨架是用竹篾搭建,外面是用纸糊,图画全部是手绘,形式有大五居房,江南四合院……结构紧凑,精致。连房内的桌椅,茶杯,香火堂上的贡品,对联,都依稀可见,整个布局美轮美奂,绝对的艺术精品,是集画工、裱纸匠、篾匠各种技艺的完美结合。现在虽然殡葬用品也有,但是加入了现代元素,用电脑设计,喷绘,看起来就失去了他原有的意义和美感!
再一个就是传统的“唱孝歌”,也是在极力抢救的特色文化,我们老家俗称“闹丧歌”,由鼓手和歌手配合完成,歌词大多是历史故事,传记,乡间流传的手抄本,资历高的歌手都是即兴出词,自编自唱,大多都是歌颂死者,劝诫生者……,要获得较好的唱功,必须得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有个好嗓子,音调韵律一定把握得当,多学习,才是一个好歌手,鼓手呢,沉稳,有耐性,击打有节奏感,鼓声,歌声此起彼伏,让漫漫长夜守灵人才不寂寞。
如下是我们老家倒鼓歌节选
“……倒鼓莫往东方倒,东方不是倒鼓场,木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南方;
倒鼓莫往南方倒,南方不是倒鼓场,火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西方;倒鼓莫往西方倒,西方不是倒鼓场,金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北方;倒鼓莫往北方倒,北方不是倒鼓场,水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中央;倒鼓莫往中央倒,中央不是倒鼓场,土德星君他在位,手提花鼓往扬州;倒鼓就往扬州倒,扬州才是倒鼓场磨,扬州地方多热闹,日里杀猪夜杀羊,日里杀猪千百口,夜里杀羊无数双,猪毛堆成如山岭,羊毛塞断九条江,磨利刀仔杀了鼓,你归阴去我归阳……”
有些地方文化会随着外界文化的入侵而发生改变!也有些地方的不良习俗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得合理丰富起来!传统殡葬文化,说不上好与坏!只有等待时间的洪流来验证对与错吧!!
以前觉得人去世了,什么都没有了,搞什么殡葬没有多少意义,不过是做给世人看的。在我失去至亲后才明白,殡葬不仅是要去世的人入土为安,其实还是对活着的人的一种慰藉,人到了那个时候真的不会太在意花了多少钱,只想着能为逝去的亲人再做一点什么。
颍上位于南北文化相互融合交汇之地,凡是华夏民族的重要节日,颍上都有,同时民俗风情体现了南北交汇的特色。
祭灶节是中华民族的小年,北方的祭灶是在农历的腊月二十三,而南方是在腊月二十四,而颍上人的祭灶节则是二十三和二十四都有。
再如,北方人有闷酱的习惯,南方有晒酱的习惯,而在颍上,闷酱,晒酱都有,即颍上人口中的臭豆子和酱豆子。此外,颍上的春节、端午、中秋等民族节日还有一些喜丧事的风俗习惯,都体现出南北交汇的特点,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地方特色的丧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地方特色的丧葬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lskw.com/post/23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