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戏剧有豫剧、曲剧、越调、宛梆。 豫剧,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艺术古今兼纳、刚柔相济、豁达宽厚、有“中和”之美。
豫剧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是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河北、山东,流传中国各地的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豫剧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传承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宛梆、怀梆、怀调、落腔、道情戏、四平调、柳琴戏、坠剧、豫南花鼓戏、蒲剧、大弦戏、京剧、二夹弦等。
豫剧是流行于河南省的传统戏剧。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河南讴,豫西山区则称之为靠山吼,是中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是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流传中国各地的传统戏剧,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豫剧是河南省的地方剧种。豫剧起源于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是主要流行于河南省、河北、山东,流传中国各地的传统戏剧,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中国歌剧”等。
淮调1是一个古老、稀有、独具乡土特色的汉族戏曲剧种,距今已有280年的历史。据《安阳县志》记载,淮调始于隋唐,至清朝康熙、嘉庆年间达到鼎盛。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最初的淮剧,多为民间生活小戏,其主要唱调是在“门叹词”、“香火调”和部分民歌小曲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淮调(后称老淮调)。后受徽戏和京戏影响,移植演出了一些表现历史生活的大戏,因需扎靠、打把子,故称“靠把戏”。
年进入上海,受到苏北籍群众欢迎。1932年涌现第一批女演员。1942年苏北抗日根据地各级文工团多演淮剧,并成立淮戏研究组。主要曲调有老淮调、老拉调、下河调、靠把调、自由调等。
早期淮剧以老淮调和靠把调为主,唱腔基本上是曲牌连缀结构,未***用管弦乐器伴奏。1912年,淮剧演员何孔德、何孔标和陈达三等,把淮剧带到上海演唱。
安阳的风俗有春节吃饺子、放鞭炮、穿新衣服、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和走亲访友,除了这些还有农历六月初一过小年、婴儿出生第九天做九儿、殷商文化旅游节等风俗。
吕村战鼓 吕村战鼓是河南省安阳县吕村镇独有的舞蹈文化和民间艺术,因其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它起源于殷商时期,以战争为素材,用鼓为表扬道具,以多变的舞蹈队形为表演形式。
在安阳有一种习俗——送羊。即每年农历五月,凡出嫁后当了母亲的女儿,都要带上礼物回娘家去“看羊”,而到了农历六月,姥姥家再把羊送给外孙和外孙女,叫做“送羊”。随着时代变迁,送羊已经演变为送面羊,但情意不变。
蒸花糕。花糕是安阳人年货的主角,家家都要蒸。红枣花糕,刺猬花糕等很多造型,除夕夜可以用来上供。皮渣。家家都会自己做皮渣,根据自己的口味做出有着“家味儿”的皮渣。
河南安阳风俗有送粉条的。在安阳地区,迎亲的前一天男方有给女方送破食盒的习俗,也可以现金代替。其中包括:1把香,2蔟红纸包扎的粉条、2支山药、一刀切的肉、40个面制圆杠子、半瓶白酒。
【迎春活动】旧时安阳民间此仪式颇为隆重,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叶。
河南戏曲除了豫剧、曲剧、越调外还有三十余种少数剧种。比较有名的、传唱人数较多的有大平调、四平调、二夹弦、太康道情、河南坠子、宛梆等。
河南的戏曲最出名的是豫剧、曲剧、越调外,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三十余种少数剧种。比较出名的、传唱人数比较多的有太平调、四平调、二夹弦、太康道情、河南坠子、宛梆等。
河南曲剧 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河南曲子戏、高台曲。起源于河南南阳,分大调曲和小调曲,小调曲优雅婉转,轻快。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的河南曲剧,发展为戏曲剧种。
越调 越调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北京等省市。越调的主奏乐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来一般用坠胡。
京剧: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又称京戏、国剧、皮黄,它是中国戏曲剧种之首。豫剧: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继承、发展起来的,因建国后河南简称“豫”,所以将其称为豫剧。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plskw.com/post/150.html